【校友文苑】老校门

时间:2018-01-08作者:文章来源: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浏览:224

作者:冯学民

八一农垦大学建校初期,学校全部的房舍都在裴德校区东院,那座老校门也在东院。我们熟悉的王震校长和其他校领导及教师那张合影,就是在老校门前拍摄的。

从裴德到八一农大,有一条乡村公路相连。这条裴(德)珠(山)公路自南向北,一直穿过农大校园,将校园分为东院和西院两部分。1962年夏,我第一次来八一农大,就是沿着这条路北行。

离开裴德火车站往北不远,就上了密虎公路,再西行不足百余米就到了裴珠公路口。这条南北向的公路和东西向的密虎公路呈T形。踏上裴珠公路去农大,当走到裴德北边,到了路上一个坡顶时,整个八一农大校园就展现在面前:一道满目苍翠的山峦下,散落的低矮房舍,被浓浓绿荫掩映着,其间露出些黑漆铁皮或红瓦屋顶。最抢眼的是两座大烟囱,鹤立鸡群,矗立在蓊郁的树丛中,仰望蓝天。整个校园似一片森林,像绿色的海洋。在这绿海南端,有一片疏矮的树丛,一簇簇似绿绿的绒球,那是一块修剪整齐的果园。




 

沿着裴珠公路继续北行,走了一段长长的下坡路,过了裴德和农大之间那座小桥,在公路旁有一条斜路穿过果园,直达东院。这条千余米长的斜路尽头,就是农大老校门。虽称其为校门,其实并没有门,只是由红砖垒砌的四座方形门柱,左右各两座。门柱有凹凸造型,表面抹上水泥砂浆本色装饰。这是那个年代,许多单位大门都多见的这种门柱。

在右侧的第一座门柱上,悬挂着王震校长题写的校牌: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,几个大字朴实无华。凡是报到的新生或是外来人员,近距离所见到八一农大的第一眼,就是这个老校门。

进入校门后,左右各有一栋红砖瓦房。左边那栋有政治部、组织部、宣传部等和一个小会议室;右边那栋是总务处、计财科、伙食科等办公室。顺路往前,一颗颗高大粗壮的榆树遮蔽的路西,有两栋平房,前一栋是教室和实验室,后一栋是更大一栋房子,那是建校初期的额主楼,内有办公室、教工宿舍、卫生所,最东边是教工食堂。路东有一座红砖红瓦二层小楼,那是1959年建成的当时全校唯一的楼房。路的西北面,有一个不小的操场。操场北面的几栋灰色水泥砖房,还是当年日本军营残存的建筑,已被改建成教职工家属住房。

老校门前面的那条斜路两旁,杨柳茂密。其间还生长着许多向日葵,它们朝着太阳,昂胸抬头,像威武的哨兵,列队迎接来人。听说这向日葵是王震校长提议种植的,这是他一贯的要求,充分利用每一块土地种庄稼,为了多一份收获。那条斜路上平时行人不多,车辆更少,显得十分僻静。路两旁的果树林足有百余亩,是当年密山农校时,由搞园艺的沈忠诚老师带领职工、学生栽植的。1960年代初,果树开始挂果。每当春暖花开时节,洁白的花,让棵棵树如挂霜落雪,还有粉色、红白色的花点缀其间。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,在花丛中吸吮着甜蜜。到了八月金秋,淡黄色的黄太平、紫红色的秋海棠,还有红色的小苹果挂满枝头,将树枝压弯了腰。阵阵飘香让路过的顽童,忍不住地猫着腰溜进园中,忙不迭地摘果送到嘴里,当听到看园人的吆喝声,就用衣襟兜着几颗果子飞快地四散逃去。

那些年,蔬菜队职工常开着四轮热特拖拉机,拉上一拖车沙果,到校园或是去裴德叫卖,人们花一两块钱就能买到一大筐。老校门前的这片果园,不仅为人们提供鲜果,在动乱年代,果园里的绚烂花果,也给灰暗生活中的农大人带来了一抹难得的色彩。

老校门敦实厚重,是学校的标志。师生们都喜欢在门前拍照,有好友亲朋留影,有同学合照,还有领导来访合影纪念。在这座老校门前,曾留下了许许多多八一农大的历史和美好记忆。



1965年以后,学校陆续在裴珠公路以西的西院建了教学主楼、修配厂、1号宿舍楼和一食堂。全校的教室、实验室及大部分办公室也都搬到了西院主楼。这时人们到八一农大来,只要沿着裴珠公路即可直达主楼路口。也可以从这儿进入东院,而原先那条直通东院的斜路,就很少人走车行了,老校门也就失去了作用。

相比之下,西院新建的主楼可谓高大宏伟,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学校的新标志。校牌也开始悬挂于主楼大门上,主楼大门代替了校门。1980年代初,西院临裴珠公路边修了一段围墙,在通往主楼的路口又建了一座大门。但这座大门平时关闭,防止车辆通行影响主楼教室上课,行人通行只走两旁侧门。这座大门上从未挂过校牌,虽也有门面作用,却未真正享有校门的殊荣。


西院主楼路口大门

  1983年,学校在主楼路口以南约百米处,又建了一座大门。这座大门高大气派,造型颇具现代感。后来经管学院校友捐赠了一对石狮立在门前,更增添了大门的气势,校牌也从主楼移到这座新校门悬挂,从而成为学校又一座真正的校门。


西院新校门

从这座大门进去,是一条笔直宽阔的东西大道,道路两旁垂柳成荫,青松挺拔。1980年代初,开始陆续建设的农学楼、文化中心、校办公楼、理化楼、图书馆、成教楼、食工楼等沿路两侧一字排开。这些建筑造型各异,彰显了八一农大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的风貌。这座校门一直延用到迁校,直至农垦牡丹江管局接收农大校区后,西院教学区成为牡管局高中,这座校门则牡管局高中的大门。

时光荏苒,岁月流逝。自打迁校大庆后,我每次回裴德老校区,都要从西到东走个遍,都特地去东院看看那座老校门。

迁校后的最初几年,老校门还保存完好,只是四个方柱顶端水泥装饰脱落,裸露出垒砌的红砖,更显岁月沧桑。待2011年再回老校区时,左侧的两个门柱已经没有了,遗址旁建起被称为双峰小区的住宅楼。还好,曾悬挂校牌的右侧那两个门柱还在,夹杂在原蔬菜队废弃的温室和仓房之中,门柱虽更残破了些,但整体还很完整。见此情景,我当即找到一位牡管局领导,建议他们将这两个门柱妥善保护起来,在门柱旁种些花草,把王震校长和学校教师、干部那张合影镶嵌在碑上,并配以文字说明。我对这位领导说:这样老校门既能成为牡管局农垦城一道人文景观,也能给从裴德校区走出去的众多农大学子,提供一处凭吊老校园的场所。遗憾的是,20137月,当我又一次回到老校区时,竟然发现东边那两座门柱也不见了,我蹲下仔细查看,只能找到门柱的基石。

自此,八一农大建校初期东院那些老房子和地面建筑,基本拆除殆尽。建校初期最有意义的两个建筑:那时的主楼,即迁校前的校医院,2010年被拆除;现在,老校门也遭此厄运。令人伤感,或许我的想法过于天真,非老农大人无法理解这座老校门的意义。

可惜!曾伴随八一农大走过四十余载的老校门;曾见证成千上万农大人进进出出的老校门;曾是王震校长及许许多多师生在其前留影的老校门……

如今,老校门只能留在照片中,留在我们的深深记忆里。

沧桑老校门(摄于2004年冬)

 (编辑/林嘉琦  责编/殷家伟)